一、培养目标
通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物产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生物学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技术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及生物软件应用方面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微生物学科2010年10月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2011年开始建设。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硕士学位点,2012年开始微生物学硕士招生。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放线菌资源及其次生代谢研究、土壤及内生微生物资源及其生物基产品开发、特色真菌资源及其利用和畜禽疫病病原学及其免疫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
研究方向一:放线菌资源及其次生代谢研究
从物种、基因和宏基因组水平系统收集放线菌资源,评估其遗传多样性,建立重要种质资源库和信息网络,形成重要放线菌资源储备;筛选功能菌株,进行代谢多样性分析,分离、鉴定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活性成分的结构与功能,为放线菌资源利用奠定物质基础;重点挖掘抗逆及抗生素合成功能基因,开展菌种遗传改良,进行活性菌株代谢调控研究,阐明生物合成机理,为抗生素规模化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二:土壤及内生微生物资源与生物基产品开发
从极端环境土壤及植物内生环境筛选出能利用廉价工农业废弃物的功能菌株,评估其发酵生产优势生物基产品的潜力,从基因组和代谢物组水平阐明优势产品发酵生产的代谢途径;以优势生物基产品高效生物合成为目的,对功能菌株进行代谢工程和基因工程改造,构建有效的生物合成代谢网络;采用多种基因组重排和快速进化技术,提高功能微生物菌种的生产水平,耦合生物工程过程调控,实现生物基产品的工业化试生产。
研究方向三:特色真菌资源及其利用
调查、收集和保存野生食药用真菌资源、荒漠植物寄生真菌资源、黏菌资源以及特色食品酵母菌资源,挖掘新的真菌物种和隐形物种,探索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真菌进化机理和谱系生物地理关系,建立荒漠地区特色真菌种质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探索特色食药用菌发生规律及子实体形成机理,保护和利用濒危品种和稀有品种,选育优良的食药用菌品种,实现人工栽培及产业化生产;用现代仪器、实验方法结合的现代分离技术分析评价新疆药用菌的天然化学成分,尤其是具有药物功效的活性成分,并开展其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寻找新的大分子活性物质。
研究方向四:畜禽疫病病原学及其免疫研究
研究新疆南疆地区主要动物病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流行病学及其遗传多样性,揭示细菌群体行为在动物疾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筛选病原菌群体行为的抑制剂;针对动物病毒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变异、难以防控的特点,进行病毒的生态演化过程和感染过程中病毒的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及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揭示病毒感染的机理,为免疫防制病毒性疾病奠定基础,从而实现病毒性疾病防制的新策略。结合南疆以草食家畜养殖为主的饲养模式,针对重要的动物寄生原虫、线虫、蜱媒人兽共患疾病,深入探究其致病及免疫机制,研制相应的生物工程防制措施。
逐步实施建立动物病原资源库,研究动物病原遗传演化、病原入侵与免疫、免疫与免疫逃避,为病原的快速诊断检测和疫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为一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一年半。
已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时间不超过一年;已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成绩特别优秀者可以按规定申请提前毕业,但一般不少于二年半。
四、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全面地关心硕士生的成长,既教书又育人。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定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注重培养硕士生的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涉及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 课程学习
为了使硕士生掌握微生物学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与实验技术,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课确定培养计划,并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补修的本科生课程,不计学分。
(2) 开题报告
为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导师拟定选题或研究生自行选题。选题确定后,在广泛、充分查阅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由本学科点组织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硕士生导师、教授、专家等组成专家审核组进行开题论证会。在论证会上由研究生陈述开题报告并答辩,审核小组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做出论证,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第6-8周完成。
(3)学业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完成情况和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初步进展等工作的全面检查,是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修正错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应认真总结,全面汇报,学院考核领导小组应对每个硕士研究生做出评价和结论。经过考核,合格的研究生继续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中止学习。优秀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考核结果报研究生处并及时反馈给研究生本人。学业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的第8-10周完成。
(4) 课题中期检查
课题中期检查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硕士研究生应认真、系统、全面地总结课题进展情况并陈述汇报,学院检查领导小组责成导师为主体听取硕士研究生汇报,全面评价研究生课题进展情况,督促期刊文章发表,确证硕士学位论文总框架。课题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五学期的第4-5周完成。
(5) 专业实践、学术活动和文献阅读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专业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文献阅读。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在第3-5学期由学院组织硕士生参加大学本科部分教学工作,包括试讲部分章节、指导实验和实习、辅导课堂讨论和批改作业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等,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16个标准学时。同时硕士研究生还应参加学校以及学院组织的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为了适应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互为渗透的发展特点,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研究生主动吸取知识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按照学院的具体要求和安排,积极参加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组织的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20次学术活动,至少做2次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以为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学术讲座。参加活动后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塔里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硕士生业务档案。学院将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并写出评语。为扩大硕士生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硕士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由导师指导并考核后给予学分。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课程包括学位课(必修课)、非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和学位必修环节四个模块。(1)学位课程即必修课程(19学分):公共基础课3门,7学分;学位基础课2门,6学分;学位专业课2门,6学分。(2)非学位课程即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2 学分;专业选修课2-3门,4-6学分。(3)补修课程:根据研究生基础情况,由导师确定,不计学分。(4)学位必修环节: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学术报告、文献阅读,4学分。
课程设置及学分附表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科学研究要求
研究生修完必要的学分后,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对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文献阅读、选题、开题报告和科研工作。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研究,一定深度的理论分析,生物学软件的学习与熟练运用,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参与科研项目并独立完成和编写具有一定份量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后撰写符合学位论文要求的毕业论文。科研工作时间需要一年半以上。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硕士生应定期主动向导师汇报学习、实验研究进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情况。定期在学院、学科点、研究室、课题组举行的学术报告会(seminar)上汇报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学术交流。
2. 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是系统完整的学术性论文,应达到国内或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具有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中的重要问题,或是重大应用领域中的基本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对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必须凝练出主要科学或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论文应有独立见解,具有一定的科学前沿性,能提出新问题、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分析或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的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论文应具有较大的工作量,有明确而可信的研究结论,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万至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具有良好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文字表达精炼准确,外文摘要等编写合乎要求。
3. 发表论文要求
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塔里木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鼓励学生发表SCI论文。如论文尚未正式刊出,须有正式录用通知。
七、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见附表2
八、跨一级学科考入的研究生补修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要求及课程目录
1、对跨一级学科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考试成绩如实记载。
2、课程名称
普通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
九、论文评审与答辩
论文的评审与答辩按照《塔里木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及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学院分委员会主席或主管院长签字:
学院公章:
日 期:
附表1: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
学时 |
学分 |
考核 形式 |
开课 学期 |
适用研究方向 |
课程要求 |
学位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
36 |
1 |
|
1 |
所有 |
必修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1 |
所有 |
第一外语—英语(基础外语) |
40 |
2 |
笔试 |
1 |
所有 |
第一外语—英语(基础外语) |
40 |
2 |
笔试 |
2 |
所有 |
学位基础课 |
高级生物化学 |
48 |
3 |
笔试 |
1 |
所有 |
|
分子生物学 |
48 |
3 |
笔试 |
2 |
所有 |
|
学位专业课 |
高级微生物学 |
48 |
3 |
课程论文 |
2 |
所有 |
必修 |
现代微生物学研究技术 |
48 |
3 |
提交报告 |
2 |
所有 |
必修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
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 |
32 |
2 |
课程论文 |
1 |
所有 |
必修 |
基因工程原理 |
32 |
2 |
笔试 |
2 |
|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 |
48 |
3 |
考试+实验操作 |
2 |
|
高级仪器分析 |
32 |
2 |
笔试 |
1 |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考查 |
1 |
|
微生物资源学 |
32 |
2 |
课程论文 |
1 |
|
微生物药物学 |
32 |
2 |
笔试 |
2 |
|
分子免疫学 |
32 |
2 |
笔试 |
2 |
|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 |
32 |
2 |
笔试 |
1 |
|
|
|
波谱解析 |
32 |
2 |
考查 |
2 |
|
|
|
微生物生态学 |
32 |
2 |
课程论文 |
1 |
|
学位必修环节 |
实验、实践等 |
专业实践 |
|
2 |
提交报告 |
3-5 |
所有 |
必修4学分 |
学术报告 |
|
1 |
以表格形式提交 |
1-5 |
所有 |
文献阅读 |
|
1 |
提交报告 |
1-5 |
所有 |
补修课程 |
普通微生物学 |
|
|
|
|
|
跨一级学科必需补修2-3门本科主干课程 |
生物化学 |
|
|
|
|
|
分子生物学 |
|
|
|
|
|
基因工程 |
|
|
|
|
|
附表2 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
1、主要参考书目
序号 |
著作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1 |
现代微生物学 |
刘志恒主编,科学出版社 |
3 |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 (影印版,第五版) |
Lanshing M. Prescottt,John P. Harley,Donald A. Klein 高等教育出版社,McGraw-Hill Companies |
4 |
高级分子遗传学 |
陈明刚主编,科学出版社 |
5 |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第十三版) |
Michael T. Madigan,John M. Martinko,David A. Stahl,David P. Clark,Benjamin Cummings出版社 |
6 |
细胞微生物学 |
Henderson B, Poole S, Vilson M,人民医学出版社 |
7 |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 |
欧阳素贞、曹晶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8 |
环境微生物学 |
赵开弘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9 |
现代微生物生物技术 |
周世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10 |
Prescott’s Principles of Microbiology |
Willey,Sherwood,Woolverton,高等教育出版社 |
11 |
微生物生理学 |
杨生玉,王刚,沈永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12 |
现代微生物遗传学 |
陈三凤,刘德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13 |
微生物技术开发原理 |
曲音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
14 |
微生物工程 |
陈必琏主编,科学出版社 |
15 |
微生物生物学 |
杨苏声,周俊初主编,科学出版社 |
16 |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 |
href="//www.dangdang.com/author/%B3%D8%D5%F1%C3%F7_1" 池振明主编,科学出版社 |
17 |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
张素琴编,科学出版社 |
18 |
微生物生物膜与感染 |
周学东,施文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2.重要学术期刊
序号 |
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1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文版) |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3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4 |
Journal of Becteriology |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5 |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6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
The Society for General Microbiology |
7 |
Molecular Microbiology |
Blackwell publisher |
8 |
Extremophiles |
Springer Japan |
9 |
Evironment Microbiology |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10 |
The ISME Journal |
ISME and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11 |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
Federation of European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 |
12 |
Trends in Microbiology |
Gail Teitzel主编 |
13 |
《微生物学学报》(中文版)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 |
14 |
《微生物学通报》(中文版)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学会 |
15 |
《中国兽医学报》(中文版) |
吉林大学 |
16 |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文版) |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17 |
yeast |
Edited By: J. Armstrong, D. Davis, G. Liti and S. G. Oliver |
18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
Editor-in-Chief:L. Cocolin |